说到中风,因其多发病于老年人,很多人认为这是老年病,事实上年轻人也会中风,只是发病率较低于老年人。如今许多年轻人对健康问题不重视,40岁以下患中风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虽说年轻中风患者的病因和老年患者的病因可能不同,但中风后遗症对生活起居带来的一系列不便,对年轻的人生是更沉重的负担。有这样一个38岁的徐州患者,因为中风偏瘫来到了徐州澳洋华安康复医院,在这里启程了他的康复之路。
烟酒熬夜,典型“三高”
38岁的肖先生,2019年12月在外地工作时突发脑出血,早晨起床时左侧身体软瘫,送当地医院救治,术后左侧肢体偏瘫。据他描述平时的生活习惯,肖先生说:“我平均每天一包烟,三天一场酒,晚上不到凌晨一两点睡不着觉,经常熬夜、早起,睡眠时间是少了点,可这很正常,大家生活不都这样嘛?”
这看似“正常”的生活习惯,早早给肖先生戴上了“三高”的帽子,回家两月余,肖先生一直处于侧身瘫痪、神志不清的状态,没有任何改善。亲友们提醒肖先生家人,中风的前几个月是最佳康复期,及时接受专业的康复治疗可以使身体更快更好的康复。肖先生的家人在亲友的鼓励和推荐下选择了徐州澳洋华安康复医院。
肖先生一家人来到我院五病区康复科,在薛忠元主任办公室,肖先生的母亲哽咽说:“大夫,俺家老两口就这一个儿子,他在外地成的家,儿媳妇和两个孩子也靠他吃饭,家里六口人都得指望他养活,请您一定要帮帮我们,让他早点康复!”
“放心吧,我们肯定会竭尽所能帮助他进行康复治疗!我们一起努力!”薛主任的话语温柔却坚定,但在肖先生的家人听来却充满希望。在薛忠元主任的带领下,老年康复科程意伟医生以及康复治疗团队为肖先生制定了康复治疗方案。通过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气压、低频脉冲电等康复疗法,肖先生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
上下肢主被动训练
肖先生正在进行针灸治疗
肖先生正在进行气压、低频脉冲电治疗
每天进步,明显改善
经过半个月的床边康复治疗,肖先生肢体逐渐有了力量,可以坐轮椅到康复大厅训练,站床训练半月,可以独自站立,肌张力情况、身体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肖先生可以短距离步行
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肖先生开始练习自己吃饭、洗脸刷牙和上厕所,现在可以短距离独立家庭功能性步行。肖先生的母亲激动地说:“刚来的时候,儿子躺床上不能动,需要找人帮忙照顾,现在我一个人就可以陪着他了,下午治疗结束我还能推着轮椅带他到楼下晒晒太阳。看到医院医康护们的精湛医术和精心照料,看到他每天一点点的进步,我们做父母的看在眼里,心里既高兴又感动。”面对肖先生母亲的激动心情,我院的医康护们心情也是一样的,由衷地替患者和家属感到高兴。
年轻人也会患中风?
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卒中的发病率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中青年卒中患者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家庭的砥柱中流,其发生卒中后导致致残、致死将极大地增加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年轻人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除了高血压、酗酒、吸烟、夜生活过度、高脂肪饮食外,还有先天性颅内动脉瘤或先天性血管畸形、血液系统疾病如凝血因子缺乏、多发性大动脉炎、病毒感染、红斑狼疮、代谢异常(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脏疾病、头颈部的外伤、妊娠、分娩、口服避孕药等。
年轻人应该如何预防中风?
答
1.定期体检测血压。许多年轻人在饮食上普遍喜欢摄入高热量高糖分高胆固醇的食物,导致血压血糖胆固醇升高,高血压是导致脑中风的第一风险因素。血压越高,发生脑卒中的几率就越大,特别是有家族遗传性高血压史的,要定期检测血压。
2.预防糖尿病。糖尿病作为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其特点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糖尿病与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
3.控制烟酒。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中吸烟显得尤为突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约为不吸烟者的2-3倍。吸烟量与吸烟持续时间也与脑卒中的患病风险相关。另外,长期被动吸烟,也可增加脑卒中的患病风险。酗酒人群的脑血管病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4-5倍,可增加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性。长期过度饮酒,当血液中的乙醇含量升高时,导致红细胞压积迅速增加,引起血小板功能障碍,降低红细胞的柔韧性和脑血流量,促使血流变得缓慢,引发脑梗死。
4.拒绝熬夜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年轻人通宵熬夜,玩手机、打游戏、上网、加班等不良生活习惯层出不穷,熬夜成了家常便饭的事情,长期熬夜导致过度疲劳,身体透支,因熬夜引发的中青年猝死屡见不鲜。
5.合理膳食,适当运动。
食物多样化,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水果蔬菜、薯类、奶类、豆类、鱼、禽、蛋和瘦肉。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6.若有不适,早发现早治疗。
一旦发现头晕、肢体麻木、吐字不清、肢体无力或无法活动等症状要立刻马上赶紧去医院。脑卒中发生的3小时内是治疗的黄金期,越早治疗预后越好。
患者和家属真诚的赞许和信任,是对我院医康护们用心诊疗贴心服务的肯定。徐州澳洋华安康复医院将继续以专业的康复治疗用心关爱患者、服务患者,竭尽全力为患者提供满意的医疗服务。
上一条:李叔的心声:我有一个康复梦
下一条:61岁张阿姨的肺腑之言:“希望更多老人重视体检!” |
返回列表 |